推荐榜 短消息 big5 繁体中文 找回方式 手机版 广 广告招商 主页 VIP 手机版 VIP 界面风格 ? 帮助 我的 搜索 申请VIP
客服
打印

张灵甫为何没能坚持住最后时刻

购买/设置 醒目高亮!点此感谢支持作者!本贴共获得感谢 X 7

张灵甫为何没能坚持住最后时刻

孟良崮战役,几个不被人提及的细节实际上决定了战役的结局。
   
    当时国共双方的战役部署可以说是针锋相对,双方打的都是“明牌”。粟裕的战役决心是集中山东野战军全部主力,在敌战线中央割歼其主力重兵集团,是一招“猛虎掏心”;而蒋介石、张灵甫的计划是中央牵制,四面合围,聚歼共军主力于鲁中山区,可谓“中心开花”。
   
    从战役部署上,双方似乎都没有错,而且国军几乎离胜利只有“最后的5分钟”。但是,结局对于蒋介石、张灵甫来说是异常残酷,究其原因是他们忽略了几个细节。

     第一、孟良崮并非易守难攻。
   
    国共双方的战役焦点,在于74师能够坚持多久。整编第74师被包围后,蒋介石、顾祝同虽感吃惊,但认为该师战斗力强,所处地形有利,已控制制高点,必能坚守;如左右邻加速增援,可造成与华东野战军主力决战的机会。
   
    而实际上,我军5月15日13时发动对74师的总攻,到16日上午即全部占领74师主阵地,到16日黄昏肃清残敌。
   
    一个那样凶悍的国军“五大主力”之一,何以一天多一点就告崩溃呢?
   
    原因是,蒋介石、张灵甫只看了地形,忽视了地质和地貌。
   
    “崮”,就是石头上的意思,鲁中山区到处都是这种叫作“崮”的石头山,峥嵘突兀,,状如覆碗,顶上寸草不生。说白了就是光秃秃的石头山。
   
    这种石头山,全是大石头,一般的单兵工具无法构筑工事;“状如覆碗”,连可以遮挡、隐蔽的沟坎也很少。
   
    这么一说就明白了,74师在孟良崮基本上没有象样的工事,因此,徒有险峻地形,也不是易手难攻。
   
    据当时我军战地记者撰文描述:当我军山炮轰击敌军阵地时,弹片和爆炸掀起的碎石砸向敌军,敌人无处躲藏,只能四处乱跑,炮弹落在东边就往西边跑,炮弹落在西边就往东边跑,建制完全被打乱;74师山炮多,以前都说他们把山炮当机关枪打,此时也被我完全压制。
   
    据国军方面描述:炮弹炸破岩石,弹石俱飞,杀伤力甚大。人员尚能勉强忍受,千百马匹无法控制,乱跳乱奔(该军大量马匹,系用拉炮),乱了阵脚………
   
    打仗没阵地,那不是要命的事情吗?
   
    粟裕在山沟子转悠久了,知道孟良崮并非易守难攻;可惜张灵甫玩惯了机械化,却玩不转石头山。

   第二、山区作战,呼应困难。
   
    当时蒋介石调集10个整编师(相当于军)增援74师,到战役关键时刻各师的路程都在1、2天之间。
   
    这个1、2天的路程有多远?当时离张灵甫最近的是黄百韬整编25师,距离3公里,另一个是整编83师,距离是5公里。
   
    这么近的距离,怎么能没救下张灵甫呢?
   
    很简单的一句话,“望山跑死马”。直线距离近,但是要翻山越岭就是不是3、5公里的事情了,而且如果再有对手的顽强阻击,就更是难上加难了。
   
    而且由于大山阻隔,看不到目标,也无法实施火力支援。在平原地区3公里的距离,黄百韬部完全可以集中所有炮火从后面轰击我攻击部队,但是在山区,他只能听着大山那边的隆隆炮声了。
   
    孟良崮战役后,蒋介石痛心疾首,参战的高级将领均受处罚,包括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撤职,整编二十五师师长黄伯韬处分,整编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军法审判等。
   
    张灵甫在最后时刻也与蒋介石进行最后通话,报告说:“黄百韬不支援我,7军不援助我,我已经到了尽忠报国的时候了。”
   
    蒋、张二人实际上是完全冤枉国军诸将了,而且他们没有认识到或者说故意回避自己犯下的错误。
   
    74师陷入重围之后,整编25师增援最为积极,黄百韬倾25师全部兵力不顾牺牲,不顾伤亡拼死增援,在遭到重大伤亡后,先后攻占三山店,交界墩,界牌等地,在进攻最后一道阵地天马岭,险些成功,华野1纵也无法阻挡,眼看就要突破,恰巧4纵一个营经过,帮助1纵守住了阵地,终致74师全军覆没。
   
    张灵甫曾对相隔不足5公里的整编25师参谋长发出绝望的哀鸣: “我们决心成仁了...成仁了,请转总部。”对方说:“我们师长在前边督战,快给你们解围了,界碑快拿下了,快拿下了。”张灵甫闻听此言心中稍定:“两小时之内,你们能替我解围,本师全体官兵向贵师致敬......”。

    问题就聚焦在前面两点上:
   
    一,张灵甫实在不能在光秃秃的孟良崮上为黄百韬再争取一点时间了!
   
    二,黄百韬实在无法突破山地进攻的极限速度了!
   
    除此之外,在74师被歼后,国军的大包围还是成形的,为什么不继续进攻,以实现聚歼山东野战军主力的疲劳之师的企图呢?这里面有第三个问题。
   
    第三、山区作战,补给困难。
   
    孟良崮战役中国军各增援部队全力进攻,人员、物资消耗巨大,自身也是筋疲力尽。
   
    记得一个数字,说为了解孟良崮之围,国军增援部队仅手榴弹消耗就达到200多万颗!这也是事后老蒋愤怒的原因之一,说:弹药消耗如此巨大,怎么就无法推进?
   
    具体数字记得不太清楚,但是各部消耗巨大是肯定的。
   
    在山区作战,粮、弹全靠骡马驮运,远不如美制十轮卡车来的方便。山东野战军尚有支前民工的保障,国军就全靠自己了。在那样大的消耗之后,国军各部不补足弹药基数,恐怕是难以再继续大战了。
   
    所以,74师覆灭后,蒋介石的“中心开花”计划顿时如泄了气的皮球。各部军心震动是一个原因,力竭也是一个原因。
   
    仔细分析,鲁中山区复杂的地形、地质、地貌,竟然能够左右了一场战役的结局,真是令人感叹。
   
    细节决定成败,这的确是至理名言。战争中敌我双方的部署往往是针锋相对的,胜败往往在细节的地方决定。
   
    未来的台海之战,敌我双方的战略意图、战役部署实际上也变不出什么花样来,在信息化的时代,想搞出惊天的“大阴谋”也难,成败更多体现在双方的较力。

点此感谢支持作者!本贴共获得感谢 X 7
TOP

只能说骄横的张灵甫不是善于用兵的粟裕的对手。孟良崮战役出了《红日》,中国的光明就要来到了!

TOP

sdfs

就是。。。可能这二个人都是这么不自洁的呢?只是被舆论弄的XTF面子挂不下去了。才出来说要离

TOP

孟良崮战役国民党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一个团共3万余人全部被歼!蒋介石痛失虎将,哀叹74师被歼是他“最可痛心、最可惋惜的一件事”。陈毅司令员兴之所至,挥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:“孟良崮上鬼神号,七十四师无地逃。信号飞飞星乱眼,照明处处火如潮。刀丛扑去争山顶,血雨飘来湿战袍。喜见贼师精锐尽,我军个个是英豪。”

TOP

老张也是抗日名将啊,在抗日战争中积极抗日,也是国家之栋梁,没有死在抗日战场,可惜了

TOP

命运论有时候也能说明一些问题,历史的书写总要牺牲一些人。

TOP

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共产党的部队是万众一心,把优势力量来正对这一支敌军.而国军则是一支部队一个想法,都只希望保存自己的实力,而不顾友军的安危.这就导致了张灵甫的惨败!

TOP

真的很佩服粟裕将军,真不愧是最能打得将军,看过决战孟良崮这部电影,最后好像粟裕也没有底拉,双方最后拚得是军队得补给,你想想,打了一天得仗,水也没有,粮食也没有,弹药补给不上,伤员没法医治,这样得仗还怎么打。而我们得军队的补给很及时,都说孟良崮战役是沂蒙人们用独轮车推出来的,此话一点不假,看过三大战役,最后好像有一个补给解说,介绍战役期间我们农民兄弟往前线送了多少粮食、弹药,运送了多少伤员,如果没有后勤补给,我想战役也不会这么块结束。毕竟国民党的武器比起共产党的好。借用一句诙谐的言语:不是国军无能,实在是共军太狡猾,向那些战斗过的英雄们致敬。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生活啊。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  • wxdqq 金币 +12 加分鼓励 2008-8-8 11:53

TOP

胜败有时是偶然的,但偶然中有必然。打仗靠战术、靠武器、靠士兵、靠补给。共产党不光在国内战场打赢了,在朝鲜也打的很好。在国内战场有时能把刚俘虏的士兵动员的立即投入战斗,这一手恐怕是古今中外闻所未闻的。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  • wxdqq 金币 +3 加分鼓励 2008-8-8 11:54

TOP

战争,你们谁见过真正的战争?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,伊拉克是世界第四石油出口国,钱多的擦屁股,能说没有先进武器?可你们大家谁看见他用了?

战争就是战争,没有谁能真正的料事如神,成败都是未知的!战争的胜负有很多因素可以左右,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,黄浦军校生比共产党多多了,不是照样打败?

当然,被打败是指大局,战役中也是有胜利的,否则也不会有延安保卫战、四保临江等著名战役了。

不论谁胜谁败,都是各为其主,都是为了国家,只不过各自的政治目的不同罢了,他们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,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奠基石,所以才有了人民英雄纪念碑,让我们向纪念碑致敬吧!希望各位网友有空时都去纪念碑看看!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  • wxdqq 金币 +11 加分鼓励 2008-8-8 11:54

TOP



当前时区 GMT+8, 现在时间是 2025-7-3 10:40